我不想哗众取宠,但我确实单身很长时间了。我还是不明白究竟为什么,但寂寞一直如影随形,跟了我一辈子–在酒吧,在车上,在熙熙攘攘的人行道上,在冰镇草布丁零售点–无论哪里我都感到寂寞。
单身生活最难以忍受的不是缺少女性陪伴(当然这也是难以忍受的),而是自己无从判断究竟是什么使我不能像别的男孩一样同女孩打交道。我可能比较单纯(拉丁文原意为愚蠢),但我待人友善,人高马大(六英尺五),我想我应该集中了高大、黝黑、英俊三者之中的两个优点,应该很容易就混进大把女子的闺房,至少和同样优秀的女孩或者任何女人交往起来应该驾轻就熟。
事实是,我极其单纯。上高中和刚进大学那会儿,我反反复复吹嘘自己是个浪漫情种。终于在1993年,我开始和一个我热恋的女孩约会,自以为那最严重的危机就此过去。
几个月后她就踹了我。
为了度过这段风雨如晦的日子,我开始出版《单身男人》杂志。这是一种低成本静电影印杂志,刊登一些短篇小品文、大都会流行测试、卡通漫画、不良劝诱、爱情隽语、音乐评论,还有故意伤及风化的诗歌等等。通过办杂志我结识了其他男人(还有几个女人),他们和我有着同样苦不堪言的经历。这些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有敏感脆弱的男人、政治思想正确的大学生、忧心忡忡的半大男孩、二十来岁眼泪汪汪的爱听独立摇滚乐的讨厌鬼、离婚的单身汉、丧偶的鳏夫等等,真是各色人等,一应俱全。
出这样的杂志从中学到了什么呢?我没有学到如何敲”金考”快印公司的竹杠,我学到的是在忧虑害怕和自伤自悼之时一样可以笑。短促、苦楚的笑,毕竟还是笑。事实证明,我很善于过单身生活。我的杂志发行量很快增至近300本,地下杂志《字母新闻五》和《碎铅笔》的指南给了我肯定的评价。出这种杂志不仅说明了我生存的价值,宣扬了我离经叛道的单身生活优越论(参考理性化过程),而且比喝酒消愁来得便宜,也比辅助性心理治疗更管用。
另外,它触怒了我以前的女友,真是大快人心的意外收获。
1997年春天,我出完最后一期《单身男人》后,洗手不干了,原因是我已经将单身男人描写得穷形尽相,这本杂志已经变为诅咒,而不再是祝福了。我承认和这本书不同,《单身男人》是一种极其浅薄庸俗的自我标榜,但我发现大部分女性读者看了杂志都不仅觉得内容新鲜可读,而且对单身男人大为关切。在我们的社会中,单身过活没什么值得夸耀的。相反,这是一种见不得人的尴尬身份,需要刻意隐瞒。
神差鬼使一般,1997年秋,有那么几个月我设法找了个女人,但自那以后一直来去自由,无牵无挂,于是和大部分普通人一样,我问了自己几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 如果我如此优秀,为什么至今还是单身?
- 我究竟怎么了?
- 你今晚后半夜上有何贵干?
事过好久我才找到答案。事情很明显,我并非不优秀,所以自然而然我就认为我还没有很好地度过单身的日子。真是千载难逢,几周以后机会来了!
1998年夏天,我发现根据排出的水量可以测知某确定金属的密度。不,别慌,那是阿基米德说的。
我发现的是一颗非常非常寂寞的行星:一个只有单身男人拥有的假设心理空间。这种心理状态能激发最强烈的情感,所以有时感觉又像一个真实而独特的地理所在。这颗单身男人星球和以太阳为中心的宇宙有点相似–也有点笨重,太空位置不甚精确,但能指示人们世界是如何运行的。
很多单身男人眼睁睁看着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其他男人在女人圈中混得如鱼得水,不由纳闷自己究竟冒犯了哪路神仙。如果周围的男人都在和女人约会、亲吻、结婚,只有你是个另类人物,你就有理由(至少很自然地)相信,你来自另一个星球。
一个备受冷落的星球。
如果哪位正在为这寂寞星球大惑不解,请听听下面几个比喻,就可以明白其中道理。这些比喻里饱含了通俗文化中形形色色的世故和腐朽。
它是”吉里干孤岛”,岛上只有倒霉的单身男人,他们曾经想方设法逃离孤岛,没想到所有的尝试都成了笑柄,无一成功。
停!小子,它正像”母体”。
它是”纳尼亚”,是另一个对应的宇宙,可以逃避真实世界的情感创伤,而且无需会说话的动物,也无需衣柜行头等繁文缛节。
但如果打最生动的比方,寂寞星球是一种神游状态,这是极深的情感创伤造成的暂时记忆缺失。神游症患者离开家乡再回来,往往就不记得家乡的从前了,他会拥有全新的身份和职业。这样的状态可能持续很多年,直到神游状态结束,患者都不记得究竟发生了什么。
把寂寞星球比喻为神游症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极度的心理创痛好比被人踹掉的感觉或者一次次炽烈而无望的单相思。二、当单身男人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女人,双方会很快否认有这样一个寂寞星球,因为他们想和这个触了霉头的村子保持距离。我们都很熟悉那些弟兄,他们一旦有了女人就儿女情长起来,回复到以前的老样子。既然如此,单身男人为什么不能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空间?一个没人认识自己的小小星球?
自从”发现”了”寂寞星球”,我就决定探索这一方空间,绘出它的地形。结果就有了这本书–单身男人的历史和哲学指南,单身男人的生理和心理手册,单身男人的认识论和本体论向导。我们对性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有明显空白,我希望本书能填补这一空白。如果说主流媒体对某一层人报道得极不充分,描述也极不全面,这就是单身中产阶级男人,而且绝大多数是白种人。
也好,也好,或许过去一百万年里男人们一直饱受世人关注,但受到关注的都不是一般的男人。有一类男人游离于死心塌地的球迷和借约会之机诱奸女人的男人之间,我美其名曰”理性野兽”。我们对这些另类君子知之甚少,但寂寞星球上的大部分人都是”理性野兽”。
既然多数大学都注重女性研究,不妨把这本书看做男性研究。我们男人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因为我们找不到女人这一事实,恰恰反映了我们社会的整体变化。我们不找女人有很多合情合理的外在原因。比如我自己就归因于以下几个方面:
- 浑沌理论和该死的蝴蝶效应。
- 我娴熟地绊到一个女人并问她:”感觉怎么样?”
- 1989年我决定不参与写连环信。
- 供水系统中氟化物严重超标。
- 我是群狼养大的。
1995年以后,女人买得起男女交往指南–《规则》了。单身男人仍然忙着绘制自己的成功蓝图。可能我们男人没能领会和异性交往的规则,也可能是我们故意不按规则交往(于我们不利),也可能我们不喜欢老规则,想立新规则,也可能压根儿就没什么交往规则,男女交往本来处于自由状态。
本书意在讽刺并解构我们的内在逻辑。你会发现本书分为三部分,别害怕。第一部分–“过去、现在、原来如此”–描述了寂寞星球的样貌,考察了从古至今的单身男人,这样我们就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我们眼下的困境。这一部分也分析了后现代主义、资本主义和商业文化,目的是搞明白这些”主义”如何影响了约会和性交。
第二部分–“人类”–刻画了”理性野兽”的性格特征,设定了睾丸激素黏度周期表,表明头脑和肌肉活动的不同组合可以造就不同类型的单身男人。接下来我观察了几个典型的”理性野兽”,考察他们的交际能力,研究他们的情绪是否稳定,并对他们的精神信仰表示质疑。然后,我遍查”理性野兽”的CD架,审查他的人际交往技巧。
最后一部分叫”逃离计划”,这一部分预设了一些光荣的非单身榜样,只有从这些榜样身上了解到非单身的情况以后,我们才能对这种永远逃离寂寞星球的通行做法进行冷嘲热讽。
每隔几年,就会出现一两个专栏作家建议人们如何领会社会和性生活的时代精神。20世纪90年代给我们留下了安卡·罗达柯维奇、乔希·沃戈斯、苏·约翰森、罗纳·罗斯金和劳拉博士(嗤!),弥足珍贵。对了,还有大红大紫的丹·萨维奇。美国中部的人们有一个世代相传的心愿,就是希望有一个轻浮浅薄、能言善辩的浪荡子指导他们如何生活,丹·萨维奇欣逢其时,正好满足了这一愿望。
不过,我这里可不是自卖自夸,把自己比做小丹·萨维奇或劳拉博士第二(嗤!)。在专栏作家中我称得上史无前例,我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我鼓励我的读者不要理会我说过的每一句话。我连续五年保持单身状态,任何人都可能因为反其道行之而受益良多。我能给大家的最好的忠告就是:二十刚出头那几年游手好闲之时,先办几年低成本静电影印杂志,然后接着无所事事,然后开始写书,然后就想入非非,盼着有朝一日作家可以像摇滚巨星一样人气旺旺。
但我郑重承诺我尊重并理解我的读者,他们理应受到尊重、得到理解。书中我可能有时会贬低自己,但这本书不是《傻瓜的性交和约会》之流的约会技巧手册。面对绞架表现出幽默感是一回事,而麻木冷漠是另一回事。
我也郑重承诺我是真诚的,我刚才还诚心诚意地建议大家不要拿我的话当真。这本书不是迪斯尼式的甜腻,也不是纯虚构的”新时代”噩梦,如《火星和金星遇见艾博特和考斯坦罗》。本书坦诚客观地探讨男人为什么单身。首先,让我来梳理一下我在情场鏖战中遭受的情感创伤。
写的非常有趣 幽默机智 读起来异常的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