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攀爬游走技能(21)在冰川上行军

在冰川上行军

美国陆军

在山区行军时可能需要在冰川上行走,要选择安全的路线,首先要对冰川的构造和特征有一定的了解。由于山谷里的积雪终年不化,其经过几次变形,最终变成了冰,年深月久,不断累积,大块的冰就演变成了冰川。冰川的“流动”或者移动都是由重力造成的。冰川根据其位置及移动情况,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 山谷冰川——位于山谷之中,并在山谷中移动。
  • 冰斗冰川——位于碗状地形中,并在那里形成。
  • 悬空冰川——这是由于山谷冰川或者冰斗冰川的移动或日渐消融而造成的,由于冰川的不断移动或者消融,其渐渐分裂成很多部分,有一部分悬挂在山上或者悬崖上,就形成了悬空冰川。
  • 山麓冰川——它是由一个或多个山谷冰川形成的,经过不断的移动,渐渐延伸到了周围广大的地区,就形成了山麓冰川。
  • 后退冰川——指冰川逐渐消融,是冰川的年消融量大于积累量的结果。
  • 间歇冰川——年积累量大于消融量,其移动可由一段时间来衡量。

冰川的特征及定义

在本段中,我们将讲述冰川的共同特征,以及和冰川有关的一些专门术语。

粒雪是指在冰川上面至少有一年的很密实的粒状雪。粒雪是构成冰川冰的基本材料。

堆积区,由于常年下雪,地上的积雪终年不断,日积月累,就形成了堆积区。它是因为积雪量大于消融量而造成的。

融化区是指夏天时积雪全都融掉的地方,其融化量等于或者大于下雪量。

粒雪线把堆积区和融化区划分开来,如果你到了粒雪线,你会发现那里有一道道的积雪或者冰块,这时你一定要小心,因为这可能就是冰川裂缝上面的浮桥。到了堆积区以后,你一定要记住一点:这样的雪桥会是冰川上面最脆弱的部分。粒雪线会每年都有所变化。

冰川峡谷是冰川上面一个很大的裂口,它是由活跃冰(移动冰块)和惰性冰(静止冰块)的相互分离而引起的。在大的倾斜面的底部通常会见到这种峡谷,这时要攀登冰山会非常困难。

壕沟是指在冰川开始的地方所形成的一堵墙,它是由于从山谷岩壁上所反射的热量而造成的。

裂缝是指冰川表面的裂口或者裂缝,这是冰川在不规则地表移动时所造成的。

横向裂缝会和冰川移动的方向呈直角。冰川在坡度变化大于30度的山坡上移动时,通常会出现横向裂缝。

纵向裂缝和冰川移动的方向平行,通常冰川变宽时会出现这样的纵向裂缝。

对角线裂缝和冰川移动的方向有一定的角度,这通常发生在冰川拐弯的山坡边缘。

雪桥是覆盖在裂缝上面的一层积雪,通常是由于风力作用而形成的。雪桥的支撑力度大小取决于积雪本身的结构。

冰川分解图
冰川分解图
冰川全貌
冰川全貌

冰布是指一些裂缝纵横交错而形成的巨大的塔状冰,当冰川沿着坡度变化超过25度的山坡上移动时,通常会出现这种现象。

冰塔是指巨大的冰顶或者冰柱,通常出现在冰布或者悬空的冰川上。

冰崩是指垂下来的厚厚的冰层,通常出现在冰布或者悬空的冰川上面。

冰碛,冰川上的岩石和碎片堆积在一起就叫冰碛,它是由于岩石坠落或者山谷的岩石壁崩塌而形成的。

冰川侧碛形成于冰川的侧面。

中碛位于冰川中间,它是由两个冰川相撞或者一个冰川绕着中央山峰转动而形成的。

终碛位于冰川的基部,它是由冰碛在冰川边界处相撞而形成的。

底部冰碛是由岩石碎片在冰川边界处不断蔓延而造成的,由于地壳的运动,冰川会不断扩张变大,等它逐渐消融缩小后就形成了底部冰碛。

冰原岛峰是指冰川在运动过程中形成的岩石凸起。

磨冰机是指冰川里面的洞穴,流水在冰川表面不断旋转而形成这样的洞穴。这些洞穴面积较大,一不小心就会滑进里面。

压力山脊是指在冰川上形成的波浪状的山脊,它是冰川从冰布上经过时形成的。

冰川窗是在冰川前脸处形成的一个往外流水的开口。

危险与障碍

在冰川地区行军最主要的危险与障碍就是裂缝、冰布以及冰崩。由于冰川上到处存在被冰雪掩盖起来的裂缝,所以在冰川上行走时危机四伏。冬天,能见度很低,裂缝更难看清楚,到了夏末时节,裂缝最宽,而且上面覆盖的冰雪最薄。不过,夏季从冰川上行走时,最困难的还是通过雪桥。在比较陡峭的冰川上,冰山移动经过谷底不规则的地面或者悬崖时,会碎裂成大的冰块或者冰塔,上面裂缝遍布,这种纵横交错的冰川悬崖就叫作冰布,在冰川上行军时,冰布会是一个非常大的障碍。

在冰川上行走时,掉落冰川悬崖是个非常可怕的事情,尽管夏季,在融化区可以清楚看到冰川悬崖,但在堆积区还有很多隐蔽得很深的裂缝。不过,在堆积区行走时,如果利用绳索把所有队员都连在一起,那么危险也会降到可以接受的程度。夏季在融化区行军时,只需要鞋底钉和冰斧就基本可以保证安全了。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用绳索把三四个人连在一起,他们相隔的距离应大致相同。要想确定自己的位置,如果小队里有三个队员,那就可以把绳子对折,两端各捆在一个人身上,中间再捆一个,如果有四个人,那就要让绳索变成“Z”字形的样子,四个人分别捆在两端和两个拐角处,然后让绳子尽量伸展,“Z”两端和拐角处要均衡。

把绳子用适当的方式连接起来,并按要求打上普鲁士结。各个队员要站好自己的位置,或者用普鲁士结把绳索拉紧。如果队员们需要聚在一个地方,那就一定要用普鲁士结把彼此连得更紧一些。

如果有队员掉进了裂缝,其他的队员们都要同心协力去营救,但要先估量一下当时的形势,并用必需的技巧把落难的队友从裂缝中救出来。把队员从裂缝中救出最简单也是最常用的办法就是把他的绳索系在绳拴上,然后让他自己爬上来。

登山者应带全绳索上所有有用的东西,以免一不小心绳索自己解开,或者一些必要的物品或设备没有带全。包裹应用细绳子或者带子牢牢捆在绳索上。如果是用雪橇滑行,那么仅仅由登山者抓住它是不够的,一定要用细绳子或者带子把它捆在绳索上。

如果为了避免在暴风雪中迷失方向,或者在单调光的情况下要返回原路,必须在冰川上标记路线的话,一定要用在一片白茫茫的环境中辨识度比较高的符号。第一个到达的队员可以先做一个标记,然后等最后一个队员到来时再做一个。

绳索行军

在冰川上行军时,第一条原则就是要捆上绳索。一个小队的两个成员用绳索捆在一起,在攀登岩石山时相当理想,但是在冰雪覆盖的冰川地带就成了一个弱势,在冰川上行军时,最好是三个人捆在一起。一般来说,用绳索连在一起的队员要同时行动,绳索要完全伸展,两个人之间的绳索要松紧适度,每个人的安全都和小队的所有成员息息相关。万一有队员踩塌了雪桥,掉下裂缝,其他队员应立刻展开救援,以防他继续往下掉落,在雪桥上明显薄弱的地带,队员们应利用相应的技巧互相把对方拴在绳拴上,以顺利通过裂缝。

即使经过裂缝救援技巧的专门训练,登山人员还是有可能会在裂缝中滞留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最终爬上来,或者最终等到队友们前来救援,正因为如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的登山人员都要戴上胸部组合铠甲,不管这铠甲是临时戴上的还是预先准备好的。

在营救裂缝中的队员时,其他队员应能快速把绳索从铠甲中去掉。在冰川上行走时,把队员们用绳索连在一起的标准做法就是把绳索用“8”字环上的竖钩和身上的铠甲连上,这样你在营救别人时就可以快速地把绳索去掉,救援之后,再把绳索用竖钩和铠甲连在一起。

如果一个小队里只有两个队员,那就要把绳索分成三部分,就好像有四个队员一样,两个队员位于中间的两个位置上,两头和中间的绳索各占1/3,两端1/3的绳索应该卷起来,可以放进背包里,或者拴在背包上,也可以顶在头上或肩膀上,这样,万一其中一个人跌倒摔进裂缝里,需要绳索进行营救时,那两个人就都有多余的绳索了。如有必要,这多余的绳索也可以和其他小队的队员们连在一起,这样行走就会更加安全。

注意

在只有两个成员的小队里,一个队员的营救技巧能够防止他的同伴继续往下掉进裂缝,但是,那个队员继续往下坠落的可能性还是相当大。只有两个队员且用绳索连在一起的小队,在没有外来帮助的情况下进行裂缝救援的难度非常大,所以,为了安全,应尽量避免只有两个成员的小组在冰雪覆盖的冰川上行走。

普鲁士结的使用

在冰川上行走时,可以把普鲁士结拴在绳索上。普鲁士结可以用于系绳拴技巧中,以保持两个队员之间绳子的松紧度,或者用于裂缝营救时抛锚绳索,也可以在队员不小心坠入裂缝时进行自救。普鲁士结上的绳子直径有7厘米,长约180厘米或者360厘米,绳子的末端绑在一起,形成一个没有边际的圆环或吊环,上面有两个渔夫结。普鲁士结应打在登山者前面的绳索上。普鲁士结下面的圆环上还可以再打一个反手结,好让所有的普鲁士结都承受同等的压力,然后再把圆环挂在铠甲上面的竖钩里。

注意

在很多情况下,登山者都可以把普鲁士结去掉,因为有队员把身子倚在绳索上面会非常令人厌烦,而且,你在行走或者爬山时绳索也可能会被踩在脚下。

如何保证背包安全

一旦有队员坠入裂缝,需要让他赶快摆脱掉自己的背包,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背包的重量会影响对他的援救,甚至在他等待救援的时候,背包有可能会让他头朝下吊在那里。在行军出发之前,登山者的背包要用圆环、带子或者竖钩系在绳索上,这样你一旦摔倒,要赶快把背包去掉,同时也不会失去背包。把背包和绳索连在一起的绳子不能太长,如果落难者需要暖和衣服时,他可以伸手就能够到。挂在绳索上的时候,背包的方向应该和背着它的时候一样(所以一定要确保细绳从上面绑着背包)。

道路

在冰川上行军的人员必须了解,由于自然环境的原因,在冰川上活动有很多的障碍。

在冰川上行军的另外一些障碍还有冰川河流、陡峭的终碛和侧碛,以及全是冰川冰的山岭地形,同样,在上、下山谷冰川时也会面临同样的障碍。

此外,在冰川上行动还有很多其他的障碍,比如陡峭的地形、宽大的裂缝、冰布等。当前航空勘测技术和航空照片的使用是预先获取某一冰川信息的重要方法,不过,它们仍然无法取代在有利位置进行地面勘测的方式,只是地面勘测的一种补充方式。

穿越裂缝

敞开的裂缝一眼就能看见,它们的存在对于登山者来说只是一种不便,而不能算是危险。只要起跳和落脚的位置足够结实,狭窄的断裂地带也可以一跃而过,但是较宽的断裂地带就一定要绕行,除非上面有冰桥连接,并且冰桥还足够结实,能支撑至少一个队员的重量。这样的冰桥通常会位于裂缝靠下的位置,它能把裂缝的两侧连接起来。

在粒雪线区,也就是把季节性融化区和永久不化区分开的地带,宽大的裂缝都是敞开的,只是下面可能会有大量的积雪,而狭窄的断裂地带上面都会有冰雪覆盖。在这个地区,覆盖在冰川冰上面的积雪,比覆盖在裂缝上面的积雪融化的速度要快。冰川冰和狭窄的积雪覆盖的裂缝之间的区别显而易见:积雪是白色的,而冰川冰则是灰色的。

通常,冰川的上部终年都是积雪覆盖着的,积雪的表层可能是松散的粉状干雪,也可能是粘在一起的湿雪。表层之下还有其他的雪层,往下越深,就越透明,就像水晶一样,最后逐渐变成冰川冰。这种最上层由积雪覆盖的裂缝很难发现,即便它很宽,也可能完全被雪桥掩盖起来。

雪桥

由于风吹动雪花,在里层空洞的裂缝上面形成一个檐口,这样就形成了雪桥。由于檐口是从风来的方向形成的,通常在背风面会形成一个逆向漂浮的气流。背风面的雪层变厚的速度比迎风面要慢得多,所以只有从两面来的风力同样大小的情况下,檐口的结合点才会位于裂缝的正中间。即使没有风也可以形成雪桥,尤其是干雪下得很大的时候。由于干雪的黏合度仅仅取决于雪花枝状体相互融合的能力,所以这样的雪桥在冬天尤为危险。温暖的天气来临时,雪花会逐渐融化,积雪变得更加密实,雪桥也会更加结实。

一旦裂缝的上端被积雪完全覆盖,要发现它就非常难。由于积雪自身的重量,雪桥都有一些微微的凹陷,在阳光下可以看得很清楚,但是在单调光下就很难看见。一旦小队的带头人怀疑附近有隐蔽的裂缝,那他就要用冰斧的柄在前面的雪地里试探一下,如果斧柄触碰到了坚实的地基,那队员就可以继续前进,但是如果没有,那说明前面可能就是裂缝了。在这种情况下,领头人就要往自己的近前试探一下,看自己是否已经站到了雪桥上面,如果真的已经来到了雪桥上面,那就要轻轻从桥上后退,仔细判断一下裂缝的宽度及其方向,接下来,他要继续搜索裂缝的边缘,直到找到桥上结实的部分。和裂缝平行前进时,所有的队员都要离桥边尽量远一些,并沿着和雪桥平行的侧道前进。

通过裂缝时,要沿着和裂缝呈直角的方向行走。在通过比较结实、可容纳一个队员经过的雪桥时,所有队员都应同时移动,把绳索拉紧,每个队员都要做好准备在通过雪桥时进行自我营救。如果雪桥的稳定性有问题,对于一个有3个成员的小队来说,他们应该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领头人和第二个队员应站在离雪桥10英尺的地方,第三个队员在第二个队员后面把绳索系在绳拴上,绳索一定要拉紧。

第二个队员利用相应的技巧把领头人的绳索系在绳拴上。只有在积雪非常深,冰斧可以插得很深,并且非常牢固的情况下,才可以利用斧头作为绳拴,但是在任何情况下,冰斧都可以作为一个锚,用以支撑别的绳拴。如有必要,一定要使用戴德曼锚和平衡锚。领队首先从雪桥上通过,一边走一边要小心翼翼地试探积雪的深度,估计雪桥到底有多长,直到最后胜利到达裂缝对面坚实的雪地上。然后他还要继续往前走,把绳索拉直,这样第二个队员才能从桥上通过。

接下来,第三个队员就在第二个队员刚刚系绳拴的位置准备好。第二个队员可以由第一个和第三个队员同时系上绳拴加以保护。第二个队员通过以后,他就马上把绳索系在绳拴上。第一个队员要把绳索拉紧,把自己当作一个绳拴,而第二个队员就充当第三个队员的绳拴。

在穿过裂缝时,要尽量把重量分散开来,不要用力跺脚。再脆弱的雪桥,你都可以趴下,用匍匐前进的方式通过。滑雪板和雪鞋都能帮助你分散重量。

营救坠崖的同伴

要把队友从裂缝中救出,最简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把他的绳索系在绳拴上,让他自己爬出来。只要各个队员之间的绳索松紧适宜,一般情况下,队员掉进悬崖的深度都不会超过自己的高度。

队员之间的绳索要拉紧,这样万一有人不小心坠崖,也可以握紧绳索,这是最便捷的自救方式。如果是领队不小心坠崖,那第二个和第三个队员就要立刻做好准备进行救援。从雪桥上坠落的结果可能是人挤进表层的雪洞里,也可能是被绳索挂在裂缝中。如果领队只是半个身子陷进雪桥中,那身下的积雪还支撑着他的重量,这时,千万不能用力活动,因为那只会让洞穴越来越大,而自己也越陷越深,此刻所有的动作都要放慢,尽量把自己身体的重量分散在桥上其他的积雪上,以帮助自己爬出雪洞。绳索一定要绷紧,队员们也要调整动作积极营救。这时,仍然背好背包会更加安全,因为背包的体积比较大,会防止他继续往下坠落。如果是其他队员而不是领队掉下了雪桥,那么营救的步骤也是一样的,只是由于他们在绳索上的位置不同,过程会稍微复杂一些。

如果有人掉进裂缝,他掉下去的深度取决于营救的速度有多快,以及他掉下去的位置。如果掉下去的位置在裂缝的边缘,通常,他坠落的深度不超过6英尺就会停住,但是,如果他差不多已经过去了桥,偏偏这时掉了下去,那么即使其他队员立刻采取措施营救,也无法阻挡他坠落很深。以下就是在三人小队里,领队掉下悬崖后整个事情的进展。(注意:这是一个三人小分队,每个人的代号都是其位置代码,比如领队就是1号)

由于全体队员的努力营救,现在1号已经不再继续往下坠落了,这时,2号就要承担起所有的重量,好让3号走上前去,把绳索系在绳拴上,3号把自己承担的那份重量慢慢转移给2号,不过他随时都要做好准备,万一2号支撑不住了,他要赶快过去救援。

如果2号相信自己能够承担所有的重量,那么3号要赶快来到2号的位置,用普鲁士结做成一个绳拴,把绳索系在上面。这样,2号和3号之间的绳索就会相对较紧了。不过3号要随时准备好,万一2号支撑不住,他要赶快过去救援。

3号来到2号的位置后,他要在2号前面(在承重端)3~10英尺的地方做一个防弹绳拴,具体的位置取决于2号离裂缝的距离有多远。至少,这个绳拴也应该是戴德曼绳拴或者是双接点平衡绳拴。

3号要打一个普鲁士结,把普鲁士环套在1号所在方向的绳索,然后,在普鲁士环上打一个反手结,以缩短到绳拴的距离,然后用竖钩把绳索系在绳拴上。普鲁士结要朝着承重的方向。

这时,2号才可以把自己承担的重量逐渐转移到绳拴上,同时他仍然要拉着和绳拴连接的绳索,以监视绳拴的情况。

在靠近2号的地方,可以在绳索较松的地方系上一个固定环,然后把固定环套在绳拴上(以帮助固定普鲁士结)。

3号仍拉紧绳索,但他要用一个较短的普鲁士结作为保护,慢慢向前移动,他现在要快速检查1号的情况,并决定哪一种营救技巧能更快把他解救上来。

在坠崖者没有解救上来之前,这些基本的步骤一样都不能少。如果是3号掉进了裂缝,营救他的步骤也大体相同,只是这时1号就取代了3号的位置。同样,如果是中间的队员坠崖,那就要由1号把绳索系在绳拴上,而3号则慢慢把所有的重量都转移到绳拴上,然后用一个普鲁士结进行自我保护,慢慢上前,检查2号的情况。

裂缝营救技巧

雪桥在裂缝边缘地带最为牢固,登山者通常会在离边缘较远的地方坠落,当然,在某些情况下,登山者也会在雪桥边缘坠落。如果在远离边缘的地方掉下去,那么绳索就会深深地埋进积雪里,这样的话,其他队员往外拉时,摩擦力会非常大。为了减小摩擦力,要在绳索下面和压力呈垂直角度放置一些衬垫,比如冰斧、滑雪板、滑雪杖或者背包等。然后用力把这些衬垫朝着裂缝边缘方向推,以此来减轻绳索的压力。为了坠崖者的安全,一定要确保这些衬垫不会掉下去才行。

请求其他小队的援助。其他的小队也可以过来帮助把落难者从裂缝中救出。这个援助小分队要来到坠崖者和他的队友们之间,然后用普鲁士结和原来小分队的绳索连在一起,这样,所有的队员都可以同时用力去拉了。如有必要,原来小分队可以把绳索系在绳拴上,而援助小分队则用力去拉。离坠崖者最近的队友应用长普鲁士结把自己和坠崖者的绳索捆在一起,而援助小分队可以把他们自己的普鲁士结系在长普鲁士结和其他队员之间,这样,当援助小分队用力去拉时,在长普鲁士结旁边的队员就可以监视普鲁士绳拴的情况了。

注意

在裂缝营救技巧中,人数很显然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援助小组会带来必需的设备,可以保证绳拴的可靠性,或者可以建造一些新的绳拴,而且即使坠崖者在裂缝深处,他们也用力气把他拉出来。所以,在利用其他耗时费力的营救方法之前,要先考虑能不能借用其他小队的力量。

固定绳索。如果坠崖者没有受伤,他很可能会沿着一条固定绳索自己爬上来。1号可以把3号的绳索扣在自己身上,如果2号把1号绳索中松出来的地方用普鲁士结系在绳拴上,那1号就可以把3号的绳索当成一个固定绳索慢慢地自己爬上来。

普鲁士结登山技巧。有时,小队里的其他成员对坠崖者根本帮不上一点儿忙。如果积雪太少,根本就无法放置牢固的绳拴,那么在山顶上的成员就会自身难保,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坠崖者进行自救会更轻松一些。这些自救的技巧有如下一些:

  • 坠崖者解下包裹,让它自己挂在绳索上。
  • 坠崖者把自己的短普鲁士结尽量沿着绳索往上滑动。
  • 长普鲁士结系在绳索上短普鲁士结的下方,双渔夫结伸展开来形成一个很大的圆环,可容下一只甚至两只脚,坠崖者把自己的脚伸进圆环,圆环会自动拉紧,把两脚套上。
  • 坠崖者站在绳索上的圆环或者“马镫”里。
  • 随着他的体重从短普鲁士结上移开,普鲁士结就沿着绳索向上滑动。坠崖者就吊在短普鲁士结上,一边把长普鲁士结在长普鲁士结下面逐渐往上移动。
  • 接下来继续重复整个过程,依次把普鲁士结往上移动,慢慢向上攀登。一旦到了出口处,坠崖者只需要抓住绳索,把自己拉到边缘上,然后爬出裂缝即可。
普鲁士结登山技巧
普鲁士结登山技巧

短普鲁士结除了是最简单的绳索攀援技巧外,登山者还可以用它把自己系在绳拴上,这样,他就可以坐在“马镫”上,想休息多长时间都可以。这时,绳索一定要从胸前铠甲上的竖钩上解开,这样,他行动起来才不会那么累赘。不过有时,还是需要把绳索连在胸前的铠甲上,以更好地支撑自己。

在这种情况下,普鲁士结必须位于胸前铠甲上竖钩的上部,这样才可以轻松把普鲁士结沿着绳索往上滑动,而不会受到竖钩的干扰。此外,站在“马镫”上的时候,长普鲁士吊环也可以套进胸前铠甲的竖钩上,以更好地支撑自己。

Z形滑轮拖拉系统。如果坠崖者受伤失去知觉,那他在营救过程中就起不到任何作用了,与此同时,周围又没有其他的小队可以援助,这时就只有自己装配一个简单的提升系统把落难者拉出裂缝。Z形滑轮拖拉系统就是这样一种简单的,同时也是最常用的一种裂缝营救装置。最基本的Z形装置就是“三一系统”,它可以提供一定的机械优势,以减少队员在操作系统时的工作量。从理论上讲,采用这种系统时,只需33磅(1磅约为0.91斤)的力量就可以拉上来100磅重的物品,但在实际使用时,由于绳索在竖钩附近以及裂缝出口处弯曲严重而产生很大的摩擦力,所以系统会丧失一部分机械优势,而运用机械营救滑轮能够降低这个系统中的摩擦力。下面我们就讲述一下这个系统该如何装配。(本方案只适用于三人小分队,每人的代号就是他们的位置编号,比如领队就是1号)

队员们把1号的绳索系在绳拴以后,他们就决定要安装Z形装置,2号不使用绳索把自己和绳拴联系起来,并把原来绳索上的绳结解开,3号仍然系在绳索上。

系在普鲁士结上的绳索松弛的部分就用另外一个竖钩系在绳拴上。滑轮系统可以在这时使用。

3号可以使用2号的短普鲁士结去操作推拉滑轮,他缓缓向裂缝口移动(这时自己仍然和绳拴连在一起)并把2号的短普鲁士结在靠近裂缝边缘的地方系在1号的绳索上(承重绳索)。

另外一个竖钩(如果有滑轮更好)就扣在普鲁士环上,同时3号的普鲁士结和绳拴之间的绳索也要扣上(或者系在滑轮上),现在,3号的绳索就变成了推拉绳索。

接下来,3号缓缓地移向绳拴以及2号。如有必要,2号可以帮助用力去拉,但首先他要跟3号一样,用普鲁士结把自己和推拉绳索连在一起。如果推拉普鲁士结在落难者上来之前就到达了绳拴,那就由另一个绳拴普鲁士结来承担重量,这时,3号要把推拉普鲁士结往裂缝边缘移动。现在,这个系统就准备好了。

小心

使用Z形滑轮系统时,如果牵引绳索的力量过大,就可能会让铠甲和绳索之间的接口遭到破坏,甚至会伤到落难者。

注意事项

  1. Z形滑轮会给绳拴增加更多重量。在营救过程中,绳拴应一直有人监控。
  2. 有了这个“三一系统”,在营救过程中,每上来3英尺绳索就可以把落难者拉高1英尺。

——摘自《军事登山:陆军战地参考便览3~97.61》

Z形滑轮推拉系统
Z形滑轮推拉系统

留言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