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攀爬游走技能(9)登山使用手握点

使用手握点

登山者在抓住手握点的时候,要先把它检查一下,如果知道岩石很坚固,那就只需要用眼睛快速观察一下即可;要是不知道,那就要在依靠它支撑体重之前就抓住它,用力拉拽,看看它是否结实。有时候,如果用力不大,或者用力的方向正确,那么即使看上去不太管用的手握点也会相当结实。一个松散的凸起点好像无法支撑登山者的重量,但它作为一个手握点还是可以的。在攀登风化的沉淀岩石时一定要特别小心。

用脚攀登

“用脚去登山,用手去保持平衡。”这句话在登山时非常重要。在初学登山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过分依赖自己的双臂,而不知道怎么去用脚。在一些登山技巧中,确实需要紧紧抓住一个坚实的手握点,但在所有的技巧中,都需要登山者有很好的步法,需要在脚的支撑下保持平衡。不管登山路线难度如何,如果遭到失败,那原因通常就在于对步法的掌握不够。

初学者总是会不由自主地想要在自己上方找到一个手握的地方,但是一定要记住把手放得低一点,要学会锻炼自己的眼睛往下面找落脚的地方。只要你把脚放稳,把身体重量压在上面,哪怕岩石稍微有一点儿不规则,它都可以支撑身体的重量。

由于摩擦的作用,脚会稳稳地踩在石头上面。只要你放脚的姿势正确,就会产生最大的摩擦力。下面我们就讨论一下哪些放脚的方式可以产生最大的摩擦力。

脚底最大面积接触。无论是在山区行走还是登山运动中,用全部脚底来接触地面,都是一个非常适用的原则。这个原则很简单,你只要把脚掌全部踩在岩石上即可,同时,你整个脚都放在岩石上的时候,腿部肌肉也会非常放松。

平坦、坡度较低的岩石,以及有很多支撑点的岩石或者壁架都是非常典型的岩石构造,你可以把整个脚放在上面。

在一些大的支撑点上,比如伸向岩石内部的桶状支撑点,那里根本就无法容下一整只脚,如果登山者的脚伸得太靠里面,那他的身体就无法保持平衡,这样的话,把脚的一部分放在上面,登山者的身体更容易保持平衡,关键是一定要让脚底尽量多接触岩石。脚跟一定要放低,以减少小腿肚肌肉紧张。

边缘技巧。岩石上具有水平的裂缝或其他不规则的形状,从而形成了一些边缘整齐的小小的壁架,在这上面攀岩时就需要运用边缘技巧了,壁架可以作为一个立足点,靴底的边缘就踩在上面,通常,要把靴底的内沿或者脚趾周围的部分放在那里,可能的话,要斜着移动脚步,尽量把整个靴子的内侧都放在上面。再重复一遍,鞋底和岩石的接触面越大,摩擦力就会越大,脚跟放在岩石上,腿部就可以得到更充分的休息。

支撑点较小时,可以把脚尖部分放在上面,不过这样用脚尖会相当劳累,因为脚跟在岩石外面,只能用脚尖来支撑体重,所以一定要记住把脚跟放低一些,以减少劳累。靴子里的脚趾弯曲或者变得僵硬会加剧支撑的难度。在比较小的支撑点上,登山者可以把脚和岩石成45度的角度放置,这样就可以用脚拇指和脚掌一起来支撑身体的重量,站立得更加牢固。

在很小的壁架上,要想有效使用边缘技巧,鞋底必须要硬,鞋底越硬,边缘技巧就会越有效。

踩贴技巧。立足点太小不能利用边缘技巧时,可以把脚掌部分“踩贴”在支撑点上。这种技巧要求把鞋底用力踩在岩石上,直到它变形,利用这种摩擦力把鞋底“贴”在岩石上。攀岩鞋在设计时采用了特殊的技巧,以增加它的摩擦力,目的就是能让鞋子“贴”在岩石上,一些运动鞋也有同样的功能。在一些向下倾斜的圆形壁架上,以及坡度较小的大块岩石上就需要这样的踩贴技巧。

要使这种“踩贴”的技巧有效,需要在脚底和岩石之间有很大的摩擦力,所以一定要尽量增加脚掌和岩石接触的面积。把脚跟放低不仅能让肌肉松弛,还可以增加脚底和岩石之间的接触面积。

有时,脚踝和膝盖稍微弯曲也会让登山者的体重落在脚掌上从而增加摩擦力,但是,这个动作会让人劳累,只有在需要快速换手的时候,才可以使用。只要有可能,腿部一定要保持挺直。

挤塞技巧。挤塞技巧的原则和钉钉子的原则是一样的,就是把脚尽力放进岩石的裂缝中间,就跟把钉子“塞”进去一样,目的是防止脚下那种下滑的力量。挤塞技巧主要用于攀登垂直或者近乎垂直的岩缝,那种岩石上面没有其他的支撑点。当然,这个技巧不仅适用于脚部,根据岩缝大小,你的手指、手、胳膊,甚至整个腿或身子都可以使用这个技巧。这种挤塞技巧大大地丰富了攀岩技能,因为它所需要的支撑点可以位于岩缝中间,而其他技能所需要的手握点或者立足点都在岩石的表面。很多岩缝都有不同的特征,比如只有个边缘或者像个口袋等,但都在石块中间,且可以探及,因此一定要用心寻找方便利用的这些岩缝。

你的脚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插进岩缝里,你可以把它伸进一个狭窄的岩缝里,放在支撑点的上面,也可以把它放进裂缝,然后四处转动一下,就像一个凸轮系统一样,直到脚紧紧卡在岩壁上,可以支撑你全身的重量,除了这两种基本的做法外,其他还有很多种可能,你的脚趾、脚掌还有整个脚都可以用到,尽量把脚多伸进去一点儿,增加接触面积。有些姿势会让脚感到非常劳累,甚至痛苦,所以要经过几次摸索才能找到一个让你感觉最为安全、最为舒适的姿势。

有时,在利用这种挤塞技巧时,一旦脚部支撑着全部的身体重量,你的脚就很难移动了,尤其是鞋底比较硬的时候。如果你的脚可以在里面转动,那要出来还不算太难。把脚从岩缝里拔出来的时候,用力方向应和进去的时候相反,这样可以防止脚在里面越动就卡得越紧。

手的利用

手部在岩石上放置的方式有很多种,手和胳膊究竟怎么放、在哪里放都取决于岩石上有什么样的支撑点,此外还要考虑怎么放对当前的姿势更有利,下一步也会更好移动。在腰部和肩膀之间的位置找手握点会更有利,胳膊放得低一点儿,胳膊和手的活动会更加自如。其次,如果手握点在肩膀位置以下,登山者就不用“吊”在自己的胳膊上,这样,登山者会感觉更轻松,这可以有效地减轻手和胳膊的压力。

在登山时,登山者需要不停变化手和胳膊的位置,让身体保持平衡,而身体的重心就落在双脚上。在坡度较缓的山坡上,登山者只需把手放在身体上方的岩石上,手臂伸开,就可以保持平衡,在山区行走时,带着冰斧作为第三个支撑点,也是同样的道理。有时,他可以直接把手放在一个大的支撑点上,但通常,登山者都需要紧紧抓住岩石,用劲推拉,这样才能保持身体平衡。

前面说过,初学登山的人总是会过多地用手和胳膊来支撑身体的重量。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自己爬梯子的情形,那时重心毫无疑问是在两条腿上的。我们的手抓着梯子,胳膊向上拉紧,但它只是帮助我们保持平衡,让我们在梯子上站稳而已,在爬山时,登山者的手和胳膊也应该起到同样的作用。当然,如果支撑点很小,数量也少,且岩石的坡度几近垂直,这时,抓握的动作就必须更加有力,手和胳膊可以在短时间内承受相应多的重量。但关键是这个动作一定要快,它只能是一次快速的过渡动作,很快就要抓住更大的支撑点,这样,身体的重心可以重新放在脚上,手和胳膊可以重新得到休息。下面我们就介绍一些基本的手握动作,以及手要怎样放置才能更紧地握住一些很小的支撑点。

推握动作。推握动作主要依赖于手按在岩石上所产生的摩擦力,通常,登山者运用推握动作时都会在壁架或者岩石上产生一种“向下的压力”,这很不错,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但是,推握动作不仅仅会产生一种向下的压力,用手推一侧的岩石,或者上面不太明显的支撑点,都会相当安全。推握动作通常和其他的动作一起运用时最为有效,向相反方向使劲推,或者推拉相结合都是很不错的技巧。

做推握动作时不一定要用整个手掌,支撑点较小时,只需用手掌的一侧、手指甚至单独一个大拇指就可以了,手刚放上去的时候,有些支撑点可能不会觉得很安全,不过你可以通过手的移动来增强或者减弱支撑力,关键是你要选择一个支撑点,登山者通过时,它的支撑力会慢慢增加。

大多数推握动作并不需要用力抓握,但是,充分利用岩石粗糙的表面或者不规则的形状,摩擦力可能会增大很多。有时推握的力量会因为大拇指和其他手指挤压或者“揪”的动作而增加(见揪握动作段)。

拉握动作。拉握动作也称作“贴握动作”,也就是抓住并使劲拉紧,这也许是登山时最常用的动作了,在这个动作中,“抓住”这个动作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一般登山者会觉得这个动作更安全。就是因为这个动作让人觉得安全,所以很多人都会过度使用这个动作,登山者通常都很依赖它。拉握动作并不需要太大的力气,只要有技巧就行。一定要依靠双脚去爬山,避免“僵硬抓握”综合征。

跟推握动作一样,拉握动作可以用在下面、一侧以及上面的支撑点上,都会产生一定的力量,同样,登山者都会伸出胳膊,抓住这些支撑点,来保持身体的平衡。一定要尽量把手放在腰部和肩膀之间,可以利用这个过渡的动作,而不是直接抓住头顶上面的支撑点。

拉着垂直岩缝的一侧会非常安全,登山者不用挂在岩壁上,双手自然会放得很低。大拇指可以按在岩缝的一侧,其他四指则朝着相反方向使劲拉,这样握得会更紧。登山者的两只手可以放在同一个岩缝里,只是拉的方向要相反。这些动作组合在一起的方式不太多,只有那些富有想象力且经验丰富的登山者才可以做到。

手部抓握岩石的方式正确,拉握动作的摩擦力和力量就会增加。通常,手指聚拢时,会抓得更有力,但是有时,手指分开放在岩石表面的不规则处,摩擦力反而会增大。在较小的支撑点上,手指向上弯曲也会增加抓握的力度,从而使手掌紧紧按在岩石上,这样,指尖放在合适的位置,就会减小手部肌肉的紧张感,同样,让小臂紧贴在岩石上也会让胳膊和手部更加轻松。

当你向下拉时,另外一种能让你拉得更紧的动作就是把大拇指和食指并紧,或者把大拇指放在食指的上面,并使劲往下按,这种姿势被称作“指环抓握”,在小的支撑点上很适用。

按握动作。有时,你可以把岩石上一个很小的凸起“捏”在大拇指和其他手指之间,这种技巧叫作捏握动作。用力抓紧岩石就可以让摩擦力加大。初学登山者总是会忽视这个技巧,因为他们刚开始会觉得很不安全,觉得不能依靠这个动作支撑身体的重量。不过,如果登山者把重心在脚上放好,其实这个技巧也能够帮助保持身体平衡。这种按握动作有时也可用作推握动作和拉握动作中的一个抓握技巧。

挤握动作。就像把脚塞进岩缝一样,登山者的手指和手也可以塞进岩缝里,并以此来抵制一种向下或者向外的力量。把手或手指塞进岩缝里会相当痛苦,甚至会把娇嫩的手部肌肤划破或者擦伤,你可以用纱带来保护你的指尖、指关节和手背,不过,如果这个动作持续时间较长,那就一定要避免使用纱带。在做这个动作时,纱带也同样会增加手部和岩石之间的摩擦力。

手部在岩缝里放置的方式有很多种,有时伸开的手也可以塞进很窄的石缝里,有时则需要握紧拳头才能抓得更牢,这时,手指和手背能产生一种交叉的摩擦力。攀援垂直的岩缝时还有另外一种技巧就是手塞进岩缝里的时候,拇指要朝上或者朝下,同时手要尽可能地握紧,胳膊伸直,这样,手就可以在里面转动,然后慢慢地放进合适的地方。这种握拳并左右转动的动作通常会产生最大的摩擦力,这在攀援垂直岩缝的时候是最安全的一种方式。

在只有手指能伸进去的较小的岩缝里,能伸进去几个手指就伸进去几个,这几个手指可以摆成一定的形状,尽量增加摩擦力。大拇指通常留在岩缝外面,用力按在岩石上面以增加摩擦力或者产生一种交叉的力量。在垂直岩缝中,手指伸进去时,最好大拇指朝下,这样当登山者转动胳膊寻找一个合适位置的时候,他就可以充分利用手指的凸轮效应了。

岩缝较大或较宽时,使用挤握动作就需要胳膊、腿部和身体也都塞进岩缝进行配合,这时,整个动作就变成了另外一个技巧。把胳膊、腿或者整个身体塞进较宽的岩缝里,其原则跟把手指或者手、脚伸进岩缝是一样的——要尽量把伸进去的身体部位体积变大,你可以把它弯曲或者左右扭动。

对于较宽的岩缝,你可以把手臂弯曲,手掌朝外,然后把整个手臂都伸进岩缝,腿部也是同样,你可以弯曲膝盖,让它更适合岩缝的空间。需要做出这样动作的路线应该坚决避免,因为用来保护你的装置可能会不够大,不能预防这么大面积的石缝。总之,比较窄的石缝可能会更深,这比较适合使用型号“正常”的保护装置。

综合技巧

上面所谈到的落脚和抓握动作是攀岩运动的基础,也是最常见的一些动作,从这些基本动作中,可以组合出很多的综合技巧。登山者的经验越来越多,他就会学到更多的放置手、脚和身体的方式,不过不管怎样,他都应该尽力保持身体平衡,把身体重心放在脚上。

有时,即使路线非常容易攀登,登山者也可能会遇到一段岩石路,登山的基本原则在上面都不适用。因为没办法回去,此时唯一的选择就是找到一些有用的综合技巧,而这些技巧大多都需要手和脚朝着相反的方向用力,同时还需要手部和胳膊能承受更多的身体重量,有的技巧甚至需要登山者保持一种“不平衡”的姿势。为了能顺利登上顶峰,登山者有可能需要打破常规,其实这并不是太大的问题,对经验丰富的登山者来说,简直就是家常便饭。运用这些综合技巧的关键是事先要做出细致的考虑,做的时候要果断,不要浪费时间去寻找什么支撑点,在手部、胳膊和身体其他部分感到劳累之前就出手。当然做这些动作都需要登山者拥有高超的技巧,仅仅力气大还是不够的,因此,强有力的手部和胳膊还是很有帮助的。

上面那些技巧可以形成无穷无尽的组合,下面我们就简单讨论一下一些常用的技巧。

换步动作。换步动作又称跳步动作,一般用于登山者需要调整脚步姿势的时候。登山者在“之”字形登山的时候,通常需要避免两只脚相互“打架”,因为那样的话,登山者的姿势可就比较尴尬了,这时,他就需要用到换步动作。为了预防身体不平衡的情况发生,登山者需要有两个牢固的手握点,他只需要把身体重量放在双手上,然后调整双脚的位置就可以了,做这个动作时,他只需要快速地一跳,把前后两只脚在同一个立足点上互换一下就行。这时,把前臂紧贴在岩石上可以减轻手部的负荷,同时也可以让手部抓得更紧。

壁架技巧。如果两个支撑点的距离较远,近处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放手或者落足,这时就需要利用壁架技巧了。这时登山者确实需要岩石上有一个壁架或者凸起物好把手按在上面。

如果壁架在高于头顶的地方,那就要先做一个拉握的动作,通常就是把双手都吊在壁架上面,然后登山者双臂用力把自己往上拉起,头部超过手的高度。这样,拉握动作就变成了推握动作,这时,他身体继续往上升,直到胳膊伸直,他可以用肘部来支撑重量,让肌肉放松一下。在拉握动作转变成推握动作的时候,登山者最好把手向内转动一下,这样手掌在壁架上会放得更牢固一些。胳膊放好以后,登山者就可以抬起一只脚,把它放在壁架上了,这时,他可能要移开一只手来为脚腾地方。利用壁架技巧相当费力气。但是,所有的登山者都应该能够用一只胳膊来支撑自己的体重,只要他胳膊伸直,且紧贴岩石,支撑一会儿是没有问题的。等他的脚放上壁架以后,登山者就可以抓住之前够不着的支撑点,体重就可以从胳膊上移走了。一旦在脚上重新获得平衡,他就可以站在壁架上计划自己下一步的行动了。

单纯利用壁架技巧时,需要使用胳膊上的力气来抬起整个身体,但是,登山者通常可以把脚掌贴在岩石上面,让脚在岩石上“行走”,这样可以减轻胳膊承受的重量,所以在做这个动作的时候,有时可以在岩石的边缘借力走上几步。

下贴技巧。下贴技巧是手握点和立足点向相反方向用力的一个典型的例子,这种技巧通常用于石头向外凸起、状似悬空的地方,此外,这种技巧还可用于桶状岩石的顶端。这时,登山者的手要手心朝上放于凸起物的下面,从而产生一种向上的拉力,同时这种向上的拉力会产生一种反作用力,或者让身体紧张,这就会让立足点产生更大的摩擦力。登山者的胳膊和腿部应尽量伸直,以免过于劳累。在使用这种技巧时,登山者可以稍微往后仰,这样他就可以更好地观察上面悬空的岩石,以寻找下一个落脚点了。

仰靠技巧。仰靠技巧是手和脚向相反方向用力的另一个例子。这种技巧通常适用于把两个相邻岩石表面呈直角隔开的垂直岩缝或倾斜岩缝(这种形状一般被称为二面体)。距离身体最近的岩缝壁可用于支撑手部,而脚就可以用力蹬在另一个岩缝壁上。登山者腰部弯曲,身体呈“L”形,利用两手的拉握动作往后仰躺,这时他身体紧张,会在手脚和岩石接触的部分产生摩擦力。脚蹬的位置要高,这样,鞋底和岩石表面的摩擦力才会最大,可以更好地支撑身体重量,这时你可以尽量增加鞋底和岩石的接触面或者使用贴握技巧,只要能增加身体和岩石摩擦力的动作都可以。

登山者爬上二面体时,要让手和脚轮流着往上移动。使用仰靠技巧会非常劳累,尤其当这种二面体几近垂直的时候更是如此。如果这个过程还没结束,手部和胳膊已经筋疲力尽,那登山者很可能会摔下来。在整个动作进行的过程中,胳膊一定要尽量伸直,这样登山者的体重就会被分散在各个骨骼和韧带上,而不是只用肌肉来承担重量了,同时,腿部也要尽量保持挺直。

做仰靠动作时,要保护好自己会非常辛苦,尽量利用岩缝边缘或者岩石表面的洼陷处立足,以此来保护好自己,或者稍作休息。通常,登山者可以仔细观察岩石表面的特征,尽量避免这样的仰靠动作。仰靠动作可以和挤塞动作交替使用,来通过一段艰难的路程或者一段根本不可能使用挤塞动作的岩石。仰靠技巧有时也可被用作一种表面移动策略。

堵塞技巧。登山者双脚相对,且距离很远,这种动作就叫作堵塞。堵塞技巧通常适用于没有牢固手握点可以做仰靠动作的二面体上,不过有时也可以适用于岩石表面。

堵塞动作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被称作烟囱的两个宽阔、平行的岩缝里,与两个作用力相反的推握动作同时使用。烟囱就是指墙壁至少有1英尺宽的岩缝,其大小刚好能容一个人的身体挤进去。手和脚用力推向两边的墙壁时,能产生很大的摩擦力,登山者在墙壁上交替移动手脚,慢慢地爬上烟囱。在稍宽的烟囱里,登山者还需要用背部和其他地方和墙壁接触,以增加摩擦力,通常,把整个脚底和墙壁接触能产生最大的摩擦力,尽管在某些情况下,贴握技巧还是最适用的。如果烟囱不够大,不能使用堵塞动作,那就可以利用胳膊、腿,或者身体其他部分来和岩石接触,这种技巧会更加安全,因为这时身体和岩石的接触面会更大。

有时,登山者可以把双脚放在岩缝的同一面,而身体则靠在另一面,这样可以稍事休息。这时,他的脚需要放在身体下面稍高一些的位置,这样登山者靠着的墙壁一侧就能产生很大的摩擦力。只要有可能,他的胳膊都应伸直,肘部靠在墙上,以减轻肌肉的紧张度,当然,登山者在做这个动作之前,必须得确保岩缝的宽度合适,同时,还一定要记得在烟囱里寻找可借以安全攀登的表面特征。

需要以这种方式攀登的路线一定要避免,因为通常的防护设施都没有那么大,可以对烟囱进行保护,但是有时,烟囱的岩石表面或者深处角落里比较狭窄的岩缝里都可以按放通常大小的防护设施。

厚板技巧。所谓厚板是指坡度较缓的、平滑的岩层,要想登上这样的岩层,需要利用不同于以前的攀登技巧。由于这些厚板通常支撑点比较少,所以爬山时需要的摩擦力更大,还需要双脚更平稳地支撑身体重量。

在坡度较缓的山坡上,登山者可以垂直站立,整个脚掌都可以着地,并且其他在山区行走的技巧也都可以利用。在坡度较陡的厚板上,登山者就需要使用更多的贴握技巧了。通常,在陡峭的厚板上垂直站立时,摩擦力不会太大,所以登山者只好弯曲膝盖和脚踝,从而把整个身体的重量都放在脚掌上,有时甚至不得不弯下腰,把手也放在山坡上,同时臀部仍在双脚上面。

登山者必须要注意坡度的变化,并相应地调整身体的姿势,臀部位置稍微有些变动,他的手可能就握不牢固,或者脚部下滑。同时,登山者还应利用厚板粗糙的表面,或者其他不规则的形状,把手或脚放在上面,以增加摩擦力。

下山。下陡坡时通常都有绳索保护,但是有时,登山者也会被要求爬下山去。即使有时绳索和相关设备就在手边,从有利的地形爬下去通常也会比花费时间安放装备要快得多。登山者也许会在下山途中发现有些困难已经超出了自己或者其他队友的能力范围,但不管怎样,这都是一种值得一试的技巧。

注意事项

1.下山时可能会遇到一些无法预见的危险,如果觉得没有把握,最好用绳索下山。

2.下山的难度一般都在登山者的能力范围以内,不过如果觉得没有把握,最好用绳索下山。

在容易走的路线上,登山者可以脸朝外面,而不是面对岩石,这样他可以更好地观察眼前的道路,下山速度更快。随着山坡坡度越来越大,难度也逐渐增加,他可以侧面对着岩石,这样仍能看清楚下山的路线,而且手脚能够更好地利用岩石上的支撑点,而在陡峭的山坡上,登山者就不得不面对着岩石了,而且要注意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登山技巧。

在某个给定的路线上,下山往往比上山要难,有些支撑点很难看见,而且下山时更容易出现打滑的现象,登山者不得不从岩石上往后仰,以便看清楚支撑点在哪儿,然后计划自己下一步的动作,这样,手部和胳膊就不得不承受更多的重量,以便帮助登山者往下移动到另外一个支撑点。手握点应该低到腰部的高度,这样登山者每移动一步都会有足够的空间,如果手握点太高,他可能就够不着下一个落足点。登山者要特别小心不能让身体过分张开,因为这样会让他在到达下一个落足点之前就松开手握点。

注意事项

千万不要松了手往下跳,这样弄不好就会伤到脚踝,或者落到原定的安全区域之外。

从厚板岩层下山时更是困难重重,厚板岩层的坡度通常较缓,它会给登山者一种错误的印象,认为那里很安全,因而会不由自主地加快步伐,但是下山时一定要慢,脚步要谨慎,和上山时一样要保持身体平衡,把重心放在脚上。在坡度较缓的山坡上,登山者多多少少还可以保持身体垂直,脸部可以朝外也可以侧着,走路时只需要平足技能即可。登山者应避免走得过快,因为那样可能会导致失去控制。

在坡度陡峭的区域,登山者通常需要面朝岩石往下攀爬,同时需要和上山时一样采用贴握技巧。从厚板岩层下山时还有另外一种方式就是用“螃蟹”姿势,面朝外下山,这时,身体重量仍然落在双脚之上,不过也可以有一部分重量由手部来承担,以此来增加摩擦力,登山者可以把整个脚底放在岩石上,并且还可以看见下山的整条路线。把臀部靠后蹲坐在岩石上,会减少双脚承受的重量,让摩擦力减小,可能会导致身体下滑。总之,从陡峭的厚板岩层下山时,面朝岩石,充分利用贴握技巧是最佳的方式。

——摘自《军事登山:陆军战地参考便览3~97.61》

留言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