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播放器发展简史

最近对大黄蜂有点五迷三倒的。

尤其对其中一个细节念念不忘:

蓝翔辍学少女给她的新男票投喂了好几盘1980年代的劲歌金曲磁带,后者却统统呸呸呸掉了。最后只对少女她爹的科尔维特C1车载收音机安之若素,并努力开动自己的小脑筋,不断摸索FM调频和AM调幅,和女主展开了灵魂沟通。

有句刚句,1980年代的G1大黄蜂有着一张甜如蜜的巧嘴,不仅能将擎天柱哄得服服帖帖,还能陪着人类幼崽吃喝玩乐游山玩水甚至跑柏青哥里打电动。而到了卖拷贝大电影那儿,成了个只能靠电台表达思想的老实哑巴。

耐克公子给了一个自圆其说,挺不容易。

扯远了。今天就从大黄蜂的“呸呸呸”展开,聊聊车载播放器的那些事儿。尤其是上世纪50-80年代,从收音机到黑胶播放机,再到卡带机的种种。

话说,真的好久没写扒坟稿了。

世界上第一款搭载车载播放器的车型是出自哪家,众说纷纭。

雪佛兰、凯迪拉克和Crossley均曾表示对这项第一负全责:

雪佛兰说,1924年它们就开始用车载收音机了;凯迪拉克则坚持1929年的La Salle才是头一个;Crossley早已发不出声音,不过有一点大家都承认,它是世界第一款标配调幅收音机的车,也是全欧洲第一辆有收音机的车——1933年由Bosch旗下全资子公司Blaupunkt一手打造。

当然还有一件事可以肯定,当时的车载收音机无比昂贵。

1930年,一家美国公司已经开展了安装车载收音机的业务,当时他们首推的收音机品牌是摩托罗拉。价格则是一辆福特A型车的四分之一,也就是130美金(相当于现在的6500美元)。而且,由于体积过于庞大,无法直接装在中控台或手套箱里。

不过没几年光景,由于美帝车商和相关厂商有力一块儿使,一边将收音机的size变得越来越小巧,一边大幅降低成本,收音机很快就成为了标配,而使用方式与安装位置,也和如今的没啥区别。

二战之后,车载收音机的功能就像窜天猴一样蹭蹭滴,先是Blaupunkt在1952年推出了FM调频收音机。1年后德国的Beck又给加上AM调幅功能。

1955年,轮到克莱斯勒拔得头筹,开始提供全晶体管收音机选装包。

车载播放器正式进入半导体时代。

人类就如此这般开着汽车听着歌,哼哼唧唧地过了20多年。

可惜设备再豪华,当时的电台节目太不争气,听来听去就这几个台这几首调调,和现在魔都电视节目一样没啥营养,完全无视人类喜新厌旧的本性。许多车主早已对电台的套路门儿清,甚至能提前预测出下首歌会是啥,还不如关了自己cosplay猫王或Gene Vincent呢!

这就很尴尬了。

1956年,脚踩七彩祥云的盖世英雄终于出现了,一个名叫Peter Goldmark的克莱斯勒车主,同时也是一个千年等一回的模范奶爸+不差钱的超壕+天才攻城狮——正是他听到了亲儿砸们对于车载收音机的吐槽,点燃了其拳拳爱子之心,更点燃了车载播放器的新革命。

Goldmark奶爸有求必应,亲自为汽(儿)车(砸)打造出一款能塞进汽车手套箱的迷你唱机,还搭配了每分钟16⅔转的7英寸黑胶。

相比最常见的45转和33转LP黑胶,这种小黑胶由于每分钟转速更慢,所以可以刻录下更多的内容,比如45-60分钟的音乐。而AB面叠加就是1个半小时到2个小时。

超级奶爸对自己的发明无比满意,甚至还让自己的克莱斯勒车和仨儿砸们率先做了小白鼠,在美帝充满希望的高速公路上欢畅地跑了一个多小时——四人一车都相当满意,你好我好大家好,Goldmark福至心灵般地,将唱机命名为Highway Hi-Fi。

新一代的车载播放器诞生了,但仅仅是诞生而已,Goldmark一想到成千上万和他儿砸们一样的娃,还有开着车愁眉苦脸的爹妈,内心一阵绞痛。

他大腿一拍,决定把哥伦比亚唱片公司收购下来——也是如今美国三大电视网之一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前身。当时还是一家标准电台和超级唱片集团,可播出的节目让Goldmark一家最不能忍。

Peter Goldmark就此成为了CBS的总裁,并找到了克莱斯勒谈合作。两家一拍即合,后者毫不含糊地订下了1.8万个Highway Hi-Fi的大订单。

刚开始,CBS和克莱斯勒犹如一对新婚燕尔,许多车主对这一添加的新娱乐项目无比舒适,纷纷表示Highway Hi-Fi的歌秒杀电台千百倍。克莱斯勒更是要求Peter Goldmark多造些机子,以便让道奇和普利茅斯车主也能享受到相同福利。

可惜,蜜月期永远就只有一丢丢长。没多久Highway Hi-Fi的弊病开始出现,不少机子在跑高速时,一遇到颠簸立马宕机……还不如听电台呢。

与此同时,车主们也渐渐发现,相比200美元一个的黑胶播放器(相当于如今的2000美元),7英寸黑胶才是一个大坑!

因为是特质唱片,所以只能通过CBS来订购——后者一般2个月推出3张碟。按照当时的效率是相当快了。但为啥听来听去只有Morton Gould、Rochester Pops Orchestra之类的古典或爵士乐?

嗯,Percy Faith稍微好些,毕竟还有《音乐之声》啥的,受众范围更大些。

猫王呢?Perry Como呢?kay starr呢?开咩玩笑!居然没有流行乐!

Goldmark奶爸的道理很充足:人家不稀罕流行音乐。且Highway Hi-Fi一开始就是为我家儿砸打造的,怎么能让他们小小年纪听着靡靡之音提早学会抖腿扭屁股拍婆子?!

不出所料,才两年Highway Hi-Fi就被车厂和车主踢出局,而那些7英寸黑胶统共发行了36张就被咔了。

但是超级奶爸就此给车厂和相关制造商推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原来车载播放器还能这么玩!

紧挨着Highway Hi-Fi登场的,是当时与哥伦比亚唱片互别苗头别得无比欢畅的美国无线电唱片公司(RCA)——话说在1930到1960年代之间,这两家可谓是美国唱片业的双雄。RCA本来是属于贝塔斯曼(没有书友会)集团的,后来被Sony给吃了。

1958年,RCA推出了一款抗震效果极佳的磁带录音机,还有与之配套的磁带。相比当时的录音机和磁带,RCA无论机子还是带子体积都小了好几个size。但和如今70、80后用惯的那种还是不能比。

(我会告诉你那磁带其实和A4纸一样大么)

但在当时,这绝对是划时代的产物。据说销量曾一浪高过一浪,秒杀当时的磁带录音机和黑胶播放器。RCA就有些飘飘然了,不少唱片公司纷纷伸出了友谊的小手儿,他们却悄悄运气用上堪比莫迪的“握手杀”——合作可以,但需要抽头收“保护费”。

前者表面云淡风轻,内心痛不欲生。

没多久,大小唱片与设备公司纷纷默认了“非暴力不合作”选项,直接导致RCA的新机子和A4磁带上市缓慢,更让这种设备还没摸到车门就被迫停产。

让你作呀!

按照现在的眼光看这款机子和磁带……真要放车上,臣妾做不到啊。

这也解释为何女主听音乐,只能用walkman或是家用黑胶机——因为那款美到泪水掉下来的雪佛兰科尔维特C1,看外观恰巧诞生在1958-1960年间。

它们的娱乐系统基本停留在电台范畴,没有车载黑胶播放器,更没有卡带机。

RCA经此一役倒是愈挫愈勇了。

1960年,这家公司又推出了一款用来和CBS打擂台的车载唱片机,而且明说了不会傻呵呵地只供给克莱斯勒一家,广结善缘才是发展的根本。

据说这款车载唱片机在当时直接打破了14项记录:

比如只要50多美金,价格比Highway Hi-Fi低了四分之一;每分钟45转的7英寸黑胶,却能连续放上2个半小时(这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RCA到底用了啥黑科技);通过机子还能让车主一边开车一边录音玩儿,一张碟统共能录14次,每次最长可达45秒,总计10分半钟。甚至还能拆下来带回家玩儿。

其实还有一项纪录它们肯定没算进去——比CBS的Highway Hi-Fi故障率更高。

没多久,各路大神纷纷出动,对车载播放器发起总攻。1962年,终于有人成功地让卡带播放器打入汽车内部,就是美帝20世纪最大名鼎鼎的疯子商人Muntz(TV一词的发明者)。他造了一台名叫Muntz Stereo-Pak的车载播放器,说人话就是“四声道卡带播放器”。

人类终于能在车里享受立体声了!

才怪。

其实Muntz发明出这个机子时,完全没意识到这双声道立体声到底要怎么在车里摆才正确。不少车厂只能跟着感觉走,于是就将一个声道连着置扬声器放在前头,另一个放在车尾……

什么鬼。

直到聪明的福特发现了其中奥义,将两个声道分成左右,乘客们终于不再扭着脖子开车听歌啦——虽然之前可能治好了一大批颈椎病患者。

Muntz才不管人类脖子,他只管把东西卖出去就行,就算把声道接到车外头都OK。与此同时,他的那些磁带size明显更小更方便,单手就能抓住半打。里头灌的也尽是当时最火的流行新曲。

总之,Muntz算是彻底发达了。1962到1967年之间,这个机子外加配套磁带就卖出了3000万美金(相当于如今的1.2亿美元)!

Muntz Stereo-Pak被发明出来的第二年,美帝专利狂人+喷气式飞机制造厂商Lear Jet的创始人Bill Lear,将车载卡带机的声道翻了个倍。

八声道车载播放器出现了,奏素那么快。不知是价格太贵,还是美帝人民对“不想造卡带机的飞机厂商不是好公司”这句至理名言没有理解透彻,当时Lear发明的新机子并没有大范围铺开。

终于,RCA再次露脸。

1966年,它找到了当时酷爱为搞娱乐事业添砖加瓦的摩托罗拉,两家合作为Mustang、雷鸟和林肯推出的三款新车,度身定制了一批八声道车载播放器,福特对此甚为满意。

几乎是同时,Muntz和Bill Lear的发明也影响到家庭播放器——大大小小的供应商们,纷纷批量打造能兼容多种size卡带的播放器,只为达到汽车与家庭的共享。次年,福特决定给所有旗下车辆提供八声道车载播放器选装升级服务。

RCA为了对得起客户爸爸,开始对磁带和播放器进行了紧锣密鼓地质量升级服务——比如播放器自动翻带技术,比如杜比降噪技术的应用,再比如将AM/FM调频调幅收音机接入……

多功能立体声车载音响系统终于来了,而Muntz的机子开始走下坡路。

不对,是跌入断崖。

从诞生辉煌到寿终正寝,四声道车载播放器仅仅只用了8年——1970年,当时新车上已完全见不到任何四声道机的影子。

反正Muntz也赚爽了。

越来越多的人类渐渐对八声道车载卡带爱到无法自拔,用起来无比方便,听起来无比爽。货比货得扔,那些家用大磁带简直就是人类公敌!

1967年,车载卡带就像小猪佩琦般传播开来,成为家家户户的标配,成为了当时所有音乐磁带系统中最强盛的一支,更成为了黑胶唱片的天敌,暂时的。

话说回来,《大黄蜂》中的黄色甲壳虫非常酷似巴西在1969年出的1300版。车载标配是收音机,有木有八声道卡带机是未知,但绝不可能搭配1980-1990年代最红红火火恍恍惚惚的高保真卡带机。

这也是为啥它读一次卡带都会呸一次的终极原因。不仅仅是因为《Never Gonna Give You Up》这个梗。更应为设定上人不兴穿越!穿十年也会水土不服!

我们曾无比熟悉,让如今“陪读后妈”时不时心绞痛的高保真卡带机,和1960年代的车载王道娱乐系统差别挺大。

它其实就比八轨声带晚一年诞生——就在大洋彼岸的欧洲,由飞利浦公司比利时分部的攻城狮们发明。

当时欧洲的科技实力的确比不上美帝,因而小磁带发育得有些迟缓,诞生十多年了,一直都只能作为便携式声音纪录工具,根本不适合纪录音乐,更入不了克格勃、BND或军情六处之类的法眼。

直到1970年代,美国的Advent公司发现了这个小玩意儿似乎挺好玩的,就是声音实在不咋地,就给带子上涂了杜邦公司发明的二氧化铬磁粉,配上杜比B型降噪技术和高保真播放器。

没想到效果一点也不输给八轨录音带,用起来还更舒适优秀!

1970年代后期,无论是家用还是车载的八声道机,也遭遇了“因为所以科学道理”——被高保真卡带机拍死在音乐器材的沙滩上,再也没有起来。

电影里,狂派的两位Boss反射弹和粉碎,车辆形态分别是诞生于1974年-1976年间的第三代Plymouth Satellite和1960年代末出现的AMC Javelin,装不装全看缘了。

【总之】

掐指算来,三代车载卡带播放机也就满足了人类20年的驾驭需求——1987年,依旧是福特,将CD机完美嵌入林肯城市的内饰……人类的双耳,开始对车载音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汽车制造商们,尤其是那些豪华厂商们,开始削尖脑袋地往各大音响产品制造商那儿钻,只为满足客户的听觉需要。

后者譬如BOSE、哈曼卡顿、柏林之声、宝华韦健、丹拿……纷纷在车商的诚邀力荐下,走下神坛加入了汽车音响制造领域的N角混战。

当年的供求关系,终于调了个个儿。

属于磁带播放器的黄金时代,渐渐离去。究竟是哪款车成为了车载卡带播放器最后的谢幕,如今早已不得而知。

20年又一轮回,车载CD机也进入了衰老期,被“凡花渐欲迷人眼”的全新智能车载娱乐系统取代。

人类在汽车内听了30年的风声,30年的电台,20年的磁带,20年的CD……现在,却往往一手扶着方向盘,一手拿着智能手机,眼睛看着车载屏幕,手足无措地不知道应该听啥看啥。

唯有风声和电台犹在耳畔。

留言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