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讨好型人格」常常被大家提及,展现出这种人格特质的人,总是不由自主地去讨好别人,却常常忽略自己的需求。那么如何才能克服这种讨好的心理呢?
讨好型人格具备哪些特质?
所谓讨好,并⾮是⼀种⼈格类型,⽽是⼀种⼈格模式。
这就意味着,如果你是⼀个讨好者,你可能会在⽣活的很多⽅⾯讨好他⼈,但也可能只在某些情况下才会。你的身体⾥就好像有⼀个开关,它会被某些⼈或事触发,使你进⼊「讨好模式」。
那么,什么样的表现才是讨好者呢?
通常⽽⾔,讨好者会表现出如下几个特质:
1. 十分敏感
讨好型的⼈必备的⼀个特质就是敏感。他们⾮常的、超乎常⼈的⼼思细腻,这种对于别⼈感受与想法的洞察⼒似乎是他们与⽣俱来的天赋。他们总能⼗分敏锐地觉察到别⼈的需求,并随时都准备、并能够⽆条件的去满⾜对⽅。
2. 不懂得拒绝
讨好者们总是⾮常「⽆私」,⼏乎难以拒绝任何⼈的请求。因为他们害怕⼀旦拒绝掉别⼈,别⼈会对他们不满,对他们有很差的评价。⽇本作家太宰治在⼩说《⼈间失格》⾥有这么⼀段话,可谓是对这种⼼理的形象写照:「我的不幸,恰恰在于我缺乏拒绝的能⼒,我害怕⼀旦拒绝别⼈,便会在彼此⼼⾥留下永远⽆法愈合的裂痕。」即便是⼀些⽆礼的、过分的要求,他们也难以反驳。「委屈⾃⼰,成全别⼈」这种事情经常在他们身上发⽣。
3. 回避冲突和竞争
讨好者们⼏乎从来不会主动提出⾃⼰对别⼈的期望,要求,或反对。他们很害怕和别⼈起冲突,总是习惯于跟随他⼈的意⻅,本能地避免⼀切可能会引发争吵的事。即便发生了冲突,他们也会是最先道歉的那⼀个,妥协对他们来说轻而易举。
4. 隐藏负面情绪
讨好型的人对于别⼈的负⾯反馈往往吸收消化很快,他们⼀贯会采⽤「别⼈都很强很好,⽽我很弱很差」的模式来解释⼀切。可以观察到他身边会出现⼀批喜欢打击他的「朋友」,美其名⽈:使他进步。但其实更多的是⼀种对他直接的、负⾯的评价。讨好者不常公开表达、宣泄⾃⼰的负⾯情绪,即便⼼⾥有愤怒的感觉。他们甚至不清楚「是不是别⼈的错,⾃⼰该不该⽣⽓」,总会试图去营造⼀种「很温馨,很和谐」的氛围。
5. 渴望以「善良」换取善良
讨好型人格的善良,往往是一种被动的善良,而不是由自我意识和理智参与了天性和社会本能而产生的主动选择的善良。因此这种善良是蠢蠢的且不稳定的,是为了生存而披上的「善良」的外衣:我很善良,我对你好,请你不要伤害我,对我也好一点吧。
这是一份渴望求得回报的善良,期待与他人建⽴起一种亲密关系,希望别人也能回报同样的好,给自己很多的爱和心理能量,是一种隐蔽的索取。但实际上,他们却常常因为别⼈不能满⾜他们的期待⽽受伤。
讨好可能是一种瘾
美国心理学家 Harriet Braiker 在《讨好是⼀种病》中提到:关于讨好,⼀个很⼤的误解是⼈们觉得它是⼀种良性的⼼理状态,毕竟看起来,被当做好⼈总是不错的。
但实际情况是,⼀些适应不良的讨好者,在⽣活中已不仅仅是简单地取悦他⼈,⽽是借着「做个好⼈」、「以他⼈的快乐为快乐」的名义,⽆法控制地讨好他⼈,下意识地牺牲⾃⼰,甚至对来⾃他⼈的赞赏和认可成瘾。
当讨好⽆法得到期待中的赞赏和认可时,他们可能会进⼊被动攻击的状态,也可能继续更加⽤⼒地讨好,直到引起⾃⼰和他⼈的不适。
为什么会变成一个讨好者?
1. 成长环境
早年时期,讨好者们往往是在⼀种充斥着「不安全感」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这种不安全感,一方面与权⼒失衡的格局密切相关,而「讨好」只不过是向权⼒者索要资源的⼀种⼿段。⽐如幼时控制欲极强的⽗母,或者少时严苛的⽼师,甚⾄成年后权术型的⽼板,因为这些人掌握着你需要的资源,所以你不得不「讨好」他们。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讨好型的生存模式。
另一方面,孩童时期的心理创伤也会促成讨好型人格。
一个人如果在童年时期有过和别⼈起冲突后被侮辱,和别⼈争吵后被孤⽴,和别⼈意见相左就被指为怪胎等经历,并且没有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那么就很容易会对「和别⼈发生冲突」这件事变得异常敏感。因此,他们会竭尽所能地避免⼀切冲突的发⽣,将⾃⼰放在弱者的位置以获取足够的安全感。他们害怕⾃⼰表现出强⼤和美好时,会引发别⼈的攻击性。为了避免冲突,他们提前缴枪投降,似乎这样就不⽤⾯对冲突带来的「巨⼤」伤害了。
2. 较低的自我价值感
什么是较低的⾃我价值感?⽤⼤⽩话说就是:我不配。
因为觉得⾃⼰不配,所以太在意外界的看法,迎合他⼈,不愿冲突。通过讨好他⼈来寻找内⼼的平衡感,让⾃⼰觉得⾃⼰配要⼀些东西,然后希冀对⽅赏赐。
讨好者从⼼底⾥⽆法欣赏和认可⾃⼰,不相信⾃⼰给予⾃⼰的肯定。诚然,每个⼈都或多或少地希望⾃⼰被认可。但讨好者对他⼈的认可⼗分依赖,只有当他们被接受、被需要、被赞赏时,他们才会感觉⾃⼰是好的、有能⼒的、值得的;⽽⼀旦他们被拒绝、被冷落、被批评,他们就会觉得⾃⼰不够好,没有能⼒把事情做好,感觉⾃⼰没有价值。他们⼼⾥仿佛有⼀个⽆底洞,只有不断从外部寻求认可和赞赏来填充它,才不会感到空虚。
事实上,每个讨好者的内⼼深处,都有许多恐惧:恐惧不被认可,让家⼈或朋友失望,被⼈发现⾃⼰实际上没有看上去那么好……所以,讨好者从来不敢满⾜于已经得到的接纳、认可和赞赏。有些讨好者甚⾄会很⽭盾地拒绝他⼈的夸奖。为了逃避这些恐惧引起的焦虑,他们不得不去更加努⼒地取悦周围的⼈,进⼀步忽略真实的⾃我,从⽽进⼊恶性循环。
3. 做事缺乏目标感
讨好者们总是会小心翼翼地在意别人的想法,总想打造一个完美人设,极度渴望被他人肯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忘记了做事情的出发点,缺乏目标感。
试想一下:如果你有强烈的拿高 GPA 的目标,又怎么会不拒绝掉冗余的饭局呢?如果你有准时完成份内工作的目标,又怎么会答应同事不合时宜的求助呢?如果你有树立个人威信的目标,又怎么会不把别人的无理调侃怼回去呢?
为了完成一些既定目标,是要勇于说不的。「说不」,也不代表人缘就坏了。对于明事理的人,你的拒绝别人会理解;对于爱挑刺儿的人,你高情商的拒绝更会迎来尊重。
如何改变讨好型人格?
关注和尊重自己的需求
改变讨好的第⼀步是⾃⼰要有站起来的意识,这意味着你要尊重⾃⼰合理的需求、渴望和意愿,同时清楚别⼈也应该尊重⾃⼰有这些渴望和要求,因为⾃⼰配。要勇于捍卫⾃⼰的这项权利,⽽不是把它拱⼿让给别⼈。
还要学会有意识地关注⾃⼰的需求,以及这样做所引起的不适感。⼀上来就问⾃⼰想要什么,可能会让你⼤脑空⽩。可以先试着做⼀些具体的练习,⽐如和朋友出去吃饭时,坚持点⼀道⾃⼰喜欢吃的菜。从这种⼩事上开始锻炼⾃⼰的意志⼒,做的多了,⾃然⽽然就对自己多了些信心。
提升⾃我价值感
把⽤来讨好他⼈的时间和精⼒,⽤在提⾼⾃⼰上。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获得生存的技能,这样便不用再披着人设讨好别人,可以自由地做自己,发展自己,给自己锻造一颗强大的内心。
当你获得了奖学⾦时,当你拿到了⼀本本含⾦量⾼的证书时,当你在专业⽅向上成为⼤⽜时,当你在职场上步步⾼升时,你和身边的朋友会不断确认你的价值感。当你⼿中拥有了足够的砝码,权⼒的天平会慢慢恢复平衡,让你逐步建⽴起「我值得拥有」的⾃信⼼态。
当然,提升⾃我价值感不是⼀蹴⽽就的,在未见成效的过渡期,有必要学会「系统脱敏」。当你⾯对⼀些情境,仍然控制不住想讨好,否则就感到焦虑时,可以提前想象⼀下这个情境,并使⾃⼰全身放松,同时告诉⾃⼰:我拒绝/我提出要求/我做我⾃⼰没什么⼤不了,这是我的正当权利,没⼈能拿我怎么样。说⽩了,就是你怕做什么,就让你逐步适应做什么。从⼩事做起,逐步提⾼你恐惧焦虑事物的等级。
转移注意力
大量研究发现,将注意力转移到积极的东西上,能够使精神健康得到改善。通过将积极的想法写入「一日三好」日记中,你很可能在大脑中创建新的神经通路。
具体做法是这样的:每天将至少一件你做过的值得称赞的事记录下来,同时注明该事件表明的你的个人品质。可以写在本子上或者手机的备忘录里,坚持写几个星期就会养成习惯了。日后即便你不再把它们写下来,你也能想到那些有益的新想法。
学会温柔坚定地拒绝
无法拒绝别人是讨好型人格的一个大问题。拒绝了会有负罪感,不拒绝又没好处,得不偿失。拒绝他人,不仅需要足够的心理能量,还要掌握一些技巧:
要正面拒绝,可以找客观理由,但不能只是拖延,只拖延往往还是会被人盯着,拖到借口用完或不得不拒绝时,会更得罪人。
找不到客观借口,在心理能量比较足的时候,直接说不。我不喜欢,我不想要,请考虑我的感受等等。要学会温柔坚定地拒绝,坚持说不,但是态度温和,没有不耐烦,不会发脾气,这样既能坚持自己的立场,又能避免冲突的发生。
讨好型人格还会习惯性答应别人。别人说什么,没过脑子随口就答应了,等意识到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因此,在回应他人请求时,要有意识地慢一点,可以说:让我考虑一下,以后再答复你等等。给自己一个缓冲,好好思考之后再做决定。想要拒绝又心理能量不足的时候,也可以这样说,给自己留些时间蓄积心理能量,好有勇气说出不。
本篇文章来源于答主
@风墟(28K+ 赞同)
@江左梅郎(2.4K+ 赞同)
@教书酱小董(3.1K+ 赞同)
@海公子(1.8K+ 赞同)
@KnowYourself(1K+ 赞同)
@慧玲Harriet(694+ 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