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自由以后,除了吃喝玩乐,你会做什么?

本期节目分为3个小节:

  1. 想不干嘛就能不干嘛的自由。
  2. 编织人生意义。
  3. 彼岸的此岸化。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关于财务自由的一些小道理。 

做这期节目的一个初衷是我突然发现,我认识的一些所谓实现了财务自由的朋友,他们的生活并不快乐。

自从财务自由以后,手握着一大笔钱,就再也不上班了,全世界也旅游了一圈,好吃的好玩的也都体验过了,但是就不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了,对什么事情也都失去了欲望,生活没有奔头,有的还因此抑郁了。 

有钱还抑郁了,这看起来是一个悖论,所以这值得拿来探讨探讨其中的道理。

嫌文字太长,请看视频:

我一开始还以为,这可能只是样本量太少而造成的极端个例,后来我到网上一搜,发现还真不是个例,有很多这种年纪轻轻就实现了财务自由,尤其是那种短期之内飞来横财那种,比如互联网公司创业成功期权迅速兑现,或者房价暴涨以后卖房子迅速得到一大笔钱的人。然后他们得到这一大笔钱以后就不知道该干嘛了,反而还抑郁了。 

有钱还带不来快乐?

想要了解其中的悖论所在,当然,我们首先要从财务自由这个概念的定义说起。

01

想不干嘛就能不干嘛的自由

关于财务自由有一个技术性的定义:被动收入大于生活开支。 

所谓被动收入就是一些资本性的收入,包括房屋租金、股票分红、版权收入等等,简单说就是“睡后收入”,也就是躺着就能赚到的钱,而不是主动去上班付出劳动才能挣到的钱。 

这一点很重要哦,就是不用上班就能挣到的钱,因为哪怕你上班,成了一个高级打工人,但是如果没有资本性收入的话,就算你的工资再高,一旦离职或者被开除,你的收入就归零。 

当你实现财务自由以后,倒不是说你就不用上班了,你还是可以上班,但是,财务自由能让你做到:想不上班就能不上班。 

如果手头这份工作干腻了,或者领导对你PUA,让你996,你感觉很不爽,你随时可以炒了这份工作,咱又不是非得干这份工作对不对。

 财务自由可以帮你实现一种,想不干嘛就能不干嘛的自由。你可以不用上班、不用看人眼色、不用靠老公、不用靠老婆、不用这个、不用那个…… 

这种想不干嘛就能不干嘛的自由也就是一种消极自由,所谓消极自由,也就是free fromsomething,就是我拥有免于自己不想干的事情的自由,它是从否定意义上来定义的自由。 

与此相应的另一个概念是从肯定的意义上来定义的自由,叫做积极自由,free to do something,积极自由用汪峰老师的话说就是:你有什么梦想?也就是你想要积极地去实现的生活的目的、意义、动力、志向等等的这种肯定性的自由。 

两种自由的概念

两种自由的概念

问题就在于,传统意义上,实现消极自由是实现积极自由工具和手段,我想要实现财务自由,不就是为了把自己从稀缺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从而就能够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情中去,去实现自己的精神自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手段与目的

手段与目的

但是,现代社会的问题是:我们不再拥有一个公共意义上的积极自由了,积极自由被打入私人领域了,但是,很多人自己是不知道怎么给自己建立一套积极自由的,你要是随便问个人:你有什么梦想?他可能也说不出个什么。 

当人们的生活目的缺失了以后,人们却反过头来把原来是手段的东西当成了目的去积极追寻,也就是把消极自由当成是积极追求的目标,那当有一天,你如果真的实现了这种想不干嘛就能不干嘛的自由以后,那你可不就真的没什么可干的了嘛,这不就抑郁了嘛。

这就好像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的理想,是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基础上,劳动就会成为人们的一种享受,因为那个时候人们就不必为了养活自己的而工作了,人们去工作就会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在这个意义上,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是目的,物质极大丰富是手段。

但是,现代社会的问题是,人们把追求物质极大丰富这个手段当成了目标本身,这不就是异化了嘛。 

现代性的吊诡就在于:消极自由成了最大的积极自由。 

现代人迷失在赚钱之中,人们赚钱只是为了不再赚钱,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生活没有除了工具理性之外的价值和目的,因此也就陷入了虚无主义。

有人或许不会同意,他们会说:钱本身怎么就不能带来人生价值呢?有钱一点也不虚无啊,钱可以让我爽啊!我可以买最贵、最好的东西供我消费,用郭德纲老师的话说就是:我买四十辆奥拓用铁丝儿串起来,这样多快乐啊,这种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就能提供人生意义啊! 

但是,我们之前有一期小节目聊过享乐主义的悖论,就是说如果你把追求享乐当成目标直接去积极追求它的话,你反而得不到快乐,反而会让你陷入空虚,你会觉得自己就是个动物,你会有一种自我贬低的感觉。

享乐主义的悖论

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经常听说有很多中了彩票头奖的人,从原本的穷人一下子成为了身价过千万甚至过亿的人,但是,我们会发现他们中有很多人后来往往过的很不快乐,因为他们有钱以后就沉浸在享乐之中。要知道,一旦进入享乐主义的生活那可就深似海啊,因为你需要不停地加大剂量才能抵抗感官刺激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因此,有很多中奖暴富的人会不停地通过大手笔消费来抵抗空虚感,甚至去吸毒,用不了几年就把他们的巨额财产给挥霍光了。 

我们现代人就像这些中奖暴富的人一样,生活缺乏理想,缺乏使命感,不知道为什么而活,唯一支撑自己生活的动力就是对价值中立的金钱和感官享乐的追求,现代人生活在一种无根的状态中,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实现了所谓的财务自由反而不快乐的悖论所在。 

问题就在于,除了钱,我们的人生还需要有意义。

02

编织人生意义

现在我们知道,没有人生理想的财务自由是不幸福的,那么有人说:我为自己制定一套人生理想不就好了嘛,当我有钱以后,我就不至于陷入虚无,我还是觉得有使命感去积极地生活。 

那么下面的问题就在于:怎么样编织自己的人生理想,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先把这个大问题放在一边,下面我们先来回答这么一个小问题:你们觉得像马云、雷军这种企业家,他们实现财务自由了吗? 

其实并没有,按照财务自由的定义——被动收入大于生活开支,关键就在于,你把什么样的开支融入到你的生活之中?对于很多企业家来说,他们创业、经营企业就是他们的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总会感觉自己手头的资源是不够的,如果掌握巨量资源却不去做事而仅仅用来消费的话,用雷军的话说,就会感觉自己到了四十岁一事无成,穷的只剩下钱了。 

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思考模型,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之所以有生活的动力,是因为他的欲求是大于他手头可以调用的资源的,正是因为他的欲求不满嘛,所以他才想要够一够,才会觉得生活是有奔头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很多企业家并没有实现财务自由,因为他们的欲求还是大于他们的资源的,所以他们还是有的折腾。 

欲求&资源

那么那些实现了财务自由而陷入虚无的人呢,就是由于飞来横财,他们掌握的资源一下子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欲求,正所谓人生有三大不幸,少年得志、飞来横财、出身豪门,这样的人的欲求和他们的资源不匹配了,于是就不知道该干嘛了。 

正所谓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你需要配得上你所拥有的财富。

欲求&资源

那么怎么才能配得上呢?有人会说:等我有钱以后,我让自己欲求的胃口随之变大不就得了。但是,问题在于,人的欲求并不是说变就变的,并不存在一个机械的按钮,你按一下就能有这个欲求了。 

这就好比说,你说如果明天我就能得到一笔横财,我就会去做艺术品生意,我就去投资古玩字画,收藏世界名画。但是,一个完全不懂艺术的人是玩不了艺术品市场的,而懂艺术、热爱艺术品行业的欲求,并不是一个按钮就能解决的。 

你的欲求塑造你的使命感,但是欲求本身是不自足的,欲求本身实现不了新的欲求,你的欲求是由一套自我感动的故事塑造而成的。但是即便在这一层,你也并不能反过来说:我像编剧一样给自己编一个故事就能塑造自己的欲求了,这套自我感动的故事不是自己编出来的,而是由一整套生物化学的、历史遗留的、人际遭际的生活形式的集结而赋予的。 

是你的生活实践编写了你的故事,简单说,这是你活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

所以说回来,人生意义怎么编织?对不起,这并没有一套机械式的说明书或者操作手册,那些有使命感的人之所以有他们的使命,是他们一步一步在生活实践中编织出来的,而不是学习了哲学、数学或者物理学而规划出来的。你得在不断地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之中找寻自己的欲求、价值和使命。 

那么下面的问题是,如果我在我的生活实践中找寻到自己的欲求、价值和使命之后,我的生活是不是就此就圆满了? 

答案是并不会,现代性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并没不存在什么一劳永逸的人生意义解决方案了,或者说,并不存在一种纯粹的彼岸了。  

03

彼岸的此岸化

最近热播一部电影《心灵奇旅》,相信很多朋友已经看过了。 

电影主人公乔伊是一名爵士乐手,他一生落魄,就在他的事业获得转机,即将登台表演的时候,他突然死了。正所谓失去才懂得珍惜,人也只有在向死而生之际,才会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于是,电影很大篇幅都在描述灵魂出窍以后的乔伊如何想方设法活回来,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然而,等他真正活了回来,成功地登台表演,收获了听众和行业大佬的认可以后,乔伊发现:就这?难道这就是我奋不顾身追求的人生目的吗?然后呢?我自此就圆满了吗?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提出过一个心理偏误叫做“聚焦错觉”,就是说当你的心思聚焦在某个因素上的时候,你往往会过高估计这个因素对自己生活的影响。 

就比如说,你总觉得换个iPhone12以后一切都会好了,或者买套房子以后一切都会好了,或者升职加薪以后一切都会好了,或者结婚以后一切都会好了……仿佛只要实现了这个目标,任何问题都被消融掉了,一切的一切都进入了一种纯白色的至善状态。 

然而,当你换了手机、买了房子、娶了老婆以后,你才意识到:就这?你才发现一切的一切并没有被消融掉,你并没有进入至善状态,好像之前的期望和愿景都是虚假的。 

你才发现,幸福的时刻往往不是拆快递的时候,而是点击“查看物流”的时候,次日送达反而就不那么快乐了。 

关于我们的人生,我们会有一种错觉,我们会觉得我们整个人生有一个特定的终极目的,或者说,人生有一种一揽子的解决方案,好像有一种纯白色的至善状态,一旦达到了这个至善状态,我们的人生就获得了意义,我们就实现了幸福,从此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end of story,故事结束。 

当然,这也不能说就是错觉,因为在前现代的社会里,这种一揽子的人生意义解决方案并不是一个问题,比如,天国、灵魂救赎,或者光宗耀祖、修齐治平,诸如此类我们在现世不可能完全兑现的目标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使命感。 

在前现代,我们的人生意义的赋予结构是一种中心化的指向结构,也就是,在一个封闭社会里,所有人都共享着同一套指向彼岸的人生价值,或者之前说的,所有人都共同享着同一套指向彼岸的自我感动的故事。

中心化的意义赋予结构

中心化的意义赋予结构

但是,尼采说:上帝死了,马克斯·韦伯说:魔法消失了。在现代社会里,彼岸的世界消失了,我们只能在此岸寻求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一旦把现世就能兑现的具体目标作为我们的生活使命的话,当我们实现了它,我们会觉得:就这? 

在现代社会中,并不存在一种一劳永逸的人生意义解决方案了,当彼岸此岸化以后,原本的共同指向彼岸的中心化的意义赋予结构,散落到此岸,变成了一种松散的随机网络结构,此岸的目标便不再具有彼岸的终结性,它还指向此岸的其他节点。

此岸的目标不再具有终结性

此岸的目标不再具有终结性

你在实现这个欲求的同时引出了下一个欲求,在实现下一个欲求的时候,又引出了下下一个欲求。每达到一个目标以后,我们并不会就此圆满,我们需要不停地折腾。我们做完这件事情以后,我们还得做下一件事情。使命的赋予被无限推延了。 

最后我们说回财务自由的话题,这期节目并不是要贬低财务自由,并不是让大家不要去努力挣钱啊,钱当然是好东西,尤其是对于那些手头还不是十分宽裕的朋友,挣钱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这期节目想说的是:所谓的财务自由是一个值得追求的事情,但它本身并不是圆满的状态,它还需要再指向其他事情。 

当然,财务自由只是本期节目的一个话由,这可能是我们现代人普遍要面临的一种境况——生活不再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了,不要幻想自己在三十多岁的时候能够实现财务自由,然后你的人生就此就圆满了,我们永远要不停歇地在生活中为自己创造人生意义。 

当然,这道理听起来好像有点丧,它戳破了童话时代留给我们的关于圆满人生的理想,但是,这事儿就看你怎么看了,它也可以是一件好事儿,套用上一期聊自由意志的小节目的结尾来说:它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中,我们永远有新的知识可以去学习,我们永远有新的事情可以去做,我们总是可以经历预想不到的人生,未来总是可期的,就像一句电影里的台词说的:Tomorrow is another day。

留言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姓名